簡體 繁體 English
廣東省創建的國家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榮獲“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范區”稱號。
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以5G+4K/8K產業發展為重點,啟動建設超高清視頻云渲染平臺、花果山5G+4K/8K展示體驗中心、超高清演播廳等一批重點產業平臺,建設全球超高清視頻演示展示中心,實施一批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工程。
廣州傳統中軸線與珠江濱水景觀帶的交匯核心,現代金融高端總部集聚區,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發展先行地。
海珠廣場片區致力于打造成為現代金融高端總部集聚區,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發展先行地,重點規劃“一核引領、五區協同”的產業空間結構。“一核”是指金融總部核心區,“五區”是指基金產業園區、金融商務總部區、數字普惠金融集聚區、風投創投集聚區、產業金融創新集聚區。
世界優秀旅游目的地、三區同創——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和全國首批步行街改造試點。
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堅持文化與旅游、商貿、科技、金融融合,聚力發展智慧文旅、動漫游戲、創意設計、影視產業等主導產業。保存了廣州底蘊最深厚、歷史最完整、精華最集中的文化遺產。
廣州起義紀念館是為紀念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武裝起義建立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府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位于廣州市起義路200號之一,是廣東省黨員教育基地、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是迄今中國共產黨唯一在廣州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79年,中共三大會址被列為重點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舊址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75號-81號(2003年改為為194號-200號)。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22年間在該地方經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廣東支部擴大為廣東區執行委員會,領導廣東、廣西兩省(又稱兩廣區委或粵區委),譚平山任書記。
1918年初,中共早期革命家、理論家楊匏安遷居楊家祠(現為“楊匏安舊居陳列館”),并在1921年春天在此開辦“注音字母訓練班”,為黨、團組織培養基層宣傳干部。廣東黨組織早期會議多在楊家祠召開,它還是中共三大籌備聯絡處,是大革命時期黨在廣州的重要活動場所。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原為廣州商團副團長陳恭受的花園別墅,后被充公,1925年至1927年期間廣東省農民協會在此辦公。現建有越秀區廉潔文化館。1925年5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成立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大力發展廣東各地農民協會組織,指導各地開展農民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第一個省級農民協會。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成立于1959年,是廣東省內建館時間最早的專題性革命歷史博物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自建館以來,持續收集、整理有關廣東革命歷史、廣東近代歷史和廣州文化遺產的文物和文獻,現有文物文獻藏品6.5萬多件(套),歷史照片2.5萬多張。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起義路素波巷的廣州市第十中學。1921年,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陳獨秀在越秀區起義路素波巷的一棟小紅樓里開辦以“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造就將來開展群眾工作的干部”為宗旨的“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主要目標是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信念的宣傳人員,培養其能夠具備向廣大工農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能力和素質。
我國登記革命舊址近3.5萬處,可移動革命文物藏品100余萬件/套。這些珍貴的革命遺存,見證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復興歷程,銘刻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寶貴記憶。本次展覽在征集各地相關革命文物資料的基礎上,遴選60件/套革命文物及188張革命文物和珍貴文獻資料圖片,以圖文并茂、情景再現等多種形式,講述革命故事,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越 秀區政務服務中心是全市第一個做到審批和備案事項互聯網+智能+監管的全流程網上辦理的政務服務中心。
作為廣東省首個“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示范區,越秀區始終遵循強化傳統服務、便利智能服務“兩條腿”走路的原則,堅持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在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提升、基層減負便民工作等方面著力改進,大力推行“網上辦”“指尖辦”“就近辦”“跨域辦”,推動線上線下政務服務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主辦: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 承辦:廣州市越秀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01040001 ICP備案號:粵ICP備11032249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0402000038號
主辦: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
承辦:廣州市越秀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